从前以后 发表于 2012-5-29 10:19:47

一门八子皆才俊的传奇书香世家


南岳衡山的支脉晓霞山有一菱角村,属湖南省湘潭县所辖,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仅16里之遥。这个村里有一户姓黎的“书香门第”。到黎松安一代,有八个儿子,都是近代颇有名气的人物,有“黎氏八骏”之称。他们兄弟八人分别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地质矿产专家黎锦曜、平民教育家黎锦纾、铁道桥梁专家黎锦炯、著名文学家黎锦明、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
“黎氏八骏”的祖父黎葆堂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曾宦游两粤、鄂、晋、热河、徽等地,先后放任四川学政使、安徽盐运使、热河知县,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选热河知县花翎。公干之余,他还爱好诗书画印,亦爱收藏,有“书家”之称,著有《古文雅正》等书。
“黎氏八骏”的爸爸黎松庵也是前清的秀才,其诗画书印艺术均炉火纯青。著有《楹联大观》、《黎松庵书帖》等。
在乡间的黎松庵具有很开阔的视野,很注重用“新学”教育子女,并特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且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黎松庵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但鼓励他们外出求学并发挥各自特长,为黎氏兄弟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家教基础。
黎松庵的妻子黄庚,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她对子女的品德和学业也极为重视。她不但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和收养孤儿,而且具有爱国心,还曾救助过美国飞虎队伤员。故“黎氏八骏”对母之敬重尤甚。黎锦晖曾在自传中这样说:“我妈妈黄氏,生子女十一人。我们受‘母教’的影响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对用苟且行为去谋名利,反对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对于子女们的学业和品德都很认真。因她从小入学,通经、史、诗、文,因此能帮助子女们进步”。
“黎氏八骏”中,老大黎锦熙是著名语言学家,曾就读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南公报》总编辑、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辛亥革命后,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史载,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在省立师范任历史教员期间,黎锦熙与杨怀中、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学生中的毛泽东、陈昌、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黎锦熙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所以而
逐渐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写给黎六封亲笔信。1949年6月17日,毛泽东曾亲临北师大探望并宴请黎锦熙及其他教师。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此书刚一出版,即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其为教材,先后印行25版,打破了中国出版史的记录。1926年后,黎锦熙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193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问世。
黎锦熙从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学生在其培养指导下成名成家,如白涤洲、舒舍予、孙楷第、廖舒东、徐世荣、张寿康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被语言学界称为“黎派”。黎锦熙桃李满天下,是国
内外学者公认的中国语言学泰斗。日中教育恳谈会副会长伊地智善继先生于1986年夏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时曾说:“与会者中有80%是吃过黎锦熙先生‘奶’的。”
老二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与歌舞音乐,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均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少年儿童。
黎锦晖还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难能可贵的是,抗战期间,黎锦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因为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改名为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莉莉领上银幕,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 
老三黎锦耀是矿冶学家,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毕业。解放前,曾任南京中华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
老四黎绵纾是平民教育家,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黎锦纾留学欧洲时,与邓小平等4人合租一间房子。有年冬天,他们未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寡妇房东要轰他们走。邓小平急中生智,让大家把所有零钱交给锦纾,让他请房东看电影。锦纾高大、帅气、嘴甜,老太太被哄得快乐,答应迟收房租。
老五黎锦炯是著名的桥梁专家,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铁路桥梁工程系。毕业不久,在一次竞标中,就敢于和外国人叫板,自行设计施工,修建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大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1946年,国共签订“停战协定”后,由国共两党、美国 3 方各 1 名代表组织军事调处执行部。当时从北平到张家口之间的康庄大桥断了,美国和国民党方面提出由他们派出技术专家用两个月时间修复,并傲慢地认为**屏蔽**方面没有人才和能力修复大桥。黎锦炯向晋察冀边区领导人聂荣臻等请求,由他负责设计,并用解放区的力量来修复这座大桥。在边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 40 天的时间就修复了康庄大桥。晋察冀边区**屏蔽**授予黎锦炯“人民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解放军自卫反击攻打大同市时,聂荣臻、贺龙等领导当面问黎锦炯:铁路能保证军运吗?当时大同附近的铁路早已拆毁,路基都已扒掉了。黎锦炯坚决保证: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后来,人民解放军打到大同城下,铁路也修到了大同城下,保证了军事运输任务的完成。
1947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黎锦炯任石家庄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石家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平汉、石德、正太路都经过这里。但是,这些铁路有的路段被破坏了,有的被毁掉了,修复铁路是迫切而重大的任务。在黎锦炯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军民的支持下,很快地完成了修复铁路的任务。他感慨地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快地修复铁路,除了**屏蔽**领导下的解放区,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炯历任华北人民**屏蔽**交通部副部长,铁道部设计院总工程师。他主持勘测并修建兰新铁路,兼任兰新铁路勘测大队长和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还参与了成渝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的修建工作和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全国新建的许多条铁路都凝铸了他的心血。
老六黎锦明是现代作家,写成了我们国家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党领导下的农**屏蔽**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得到鲁迅先生的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尘影〉题辞》。曾给茅盾在香港主办的《文艺阵地》和郁达夫在新加坡主办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写过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共有短篇小说集11部,共90多篇,中篇小说4部,世界短篇小说翻译集1部,还有一些剧本。
老七黎锦光,是老上海流行音乐家,有“歌王”之称,一生写了120多首流行歌曲,最著名的有《夜来香》、《美丽的香格里拉》等。
八黎锦扬毕业于西南联大,毕业后便自告奋勇地到了云南芒市土司当了近两年的英文秘书。一九四三年底去美国,至今一直在美国定居。黎锦扬在美国一直都是用英文写作,出版过《花鼓歌》、《中国传奇》、《天之一角》、《赛金花》、《堂斗》、《金山》等多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花鼓歌》被改编成歌剧,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引起轰动;同时,又被改编成电影,在好莱坞出尽风头。当时,美国的《读者文摘》曾用“成功之路”的醒目标题介绍黎锦扬,其副题为:“《花鼓歌》登上《纽约客》,舞进百老汇,打入好莱坞,作者名利双收。”黎锦扬在美国先后获得过联邦小说金牌奖、电影超票房奖、电视作家年度奖等各种奖项,是“黎氏八骏”中唯一健在者。(刘继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门八子皆才俊的传奇书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