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3|回复: 0

你了解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输入法吗?(附输入法使用技巧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13: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配钓鱼饵料配方 台钓鲫鲤草鳊鱼 野钓鱼饵 腥藻香鱼饵五袋包邮

  目前的键盘输入法种类繁多,而且新的输入法不断涌现,各种输入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随着各种输入法版本的更新,其功能越来越强。目前的中文输入法有以下几类:
 1.对应码(流水码)
  这种输入方法以各种编码表作为输入依据,由于每个汉字只有一个编码,因此重码率几乎为零,效率高,可以高速盲打,但缺点是需要的记忆量极大,而且没有什么太多的规律可言。
  常见的流水码有区位码、电报码、内码等,一个编码对应一个汉字。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专业人员,例如,电报员、通讯员等。但在电脑中输入汉字时,这类输入法已经基本淘汰,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输入法,主要用于输入某些特殊符号。
 2.音码 
  这类输入法,是按照拼音规定来进行输入汉字的,不需要特殊记忆,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只要会拼音就可以输入汉字。但拼音输入法也有缺点:一是同音字太多,重码率高,输入效率低;二是对用户的发音要求较高; 三是难于处理不识的生字。
  比如,全拼双音、双拼双音、新全拼、新双拼、智能ABC、洪恩拼音、考拉、拼音王、拼音之星、微软拼音等;的注音、忘型、自然、汉音、罗马拼音等;香港的汉语拼音、粤语拼音等。
  这种输入方法不适于专业的打字员,而非常适合普通的电脑操作者,尤其是随着一批智能产品和优秀软件的相继问世,中文输入跨进了“以词输入为主导”的境界,重码选择已不再成为音码的主要障碍。新的拼音输入法在模糊音处理、自动造词、兼容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搜狗拼音输入法、微软拼音输入、谷歌拼音输入法等输入法还支持整句输入,使拼音输入速度大幅度提高。
  您不妨试一试这些输入法,说不定会爱不释手的!
  3.形码
  形码是按汉字的字形(笔画、部首)来进行编码的。汉字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基本部分组成的,比如,“好”字是由“女”和“子”组成,“助”字是由“且”和“力”组成,这里的“女”“子”“且”“力”在汉字编码中称为字根或字元。形码是一种将字根或笔划规定为基本的输入编码,再由这些编码组合成汉字的输入方法。
  最常用的形码有五笔字型、郑码、六元金码、表形码、码根码等;的仓颉、大易、行列、呒虾米、华象直觉等;香港的纵横、快码等。 形码的最大的优点是重码少,不受方言干扰,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输入中文字的效率会有大大的提高,因而这类输入法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类。现在社会上,大多数打字员都是用形码进行汉字输入,而且对普通话发音不准的南方用户很有好处,由于形码中是不涉及拼音的。但形码的缺点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长时间不用会忘掉。
 4.音形码
  音形码吸取了音码和形码的优点,将二者混合使用。
  常见的音形码有二笔、三笔、大手笔(先形后音)等。
  自然码(其实就是一种双拼,而且是实际上的标准双拼方案)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混合码。这种输入法以音码为主,以形码作为可选辅助编码,而且其形码采用“切音”法,解决了不认识的汉字输入问题。自然码6.0增强版,保持了原有的优秀功能,新增加的多环境、多内码、多方案、多词库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和输入性能。
  这种输入法的特点是速度较快,又不需要专门培训。适合于对打字速度有些要求的非专业打字人员使用,如记者、作家等。相对于音码和形码,音形码使用的人还比较少。
 5.混合输入法(其实是软件实现的,而不能称为一种输入法)
  为了提高输入效率,某些汉字系统结合了一些智能化的功能,同时采用音、形、义多途径输入。还有很多智能输入法把拼音输入法和某种形码输入法结合起来,使一种输入法中包含多种输入方法。
  以万能五笔为例,它包含五笔、拼音、中译英、英译中等多种输入法。全部输入法只在一个输入法窗口里,不需要你切换来切换去的。你假设会拼音,就打拼音;会英语就打英语;假设不会拼音不会英语,还可以打笔画;还有拼音+笔画,为用户考虑得很周到。
  除此之外,一般输入法都有一些辅助输入功能,例如,联想功能、模糊音设置、自动造词、高频先见、自动忘却、多重南方音、叠字叠词、智能标点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输入法既可以输入简体字,又可以输入繁体字,适应性更强了。 新的输入法还提供扩充GBK汉字库和GBK难字查询功能,便于难检字的输入。 此外,还有以字义为基础的输入法,如英汉输入法。此类型输入法主要针对使用外语的人士,只要输入相应字义的单词,即可输入该字,但速度比较慢,而且对使用者的英文程度有一定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钓鱼有约 ( 鄂ICP备13014821号-1 )

GMT+8, 2024-6-2 14:43 , Processed in 0.075190 second(s), 20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