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回复: 0

浮游矶钓基础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6 22: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配钓鱼饵料配方 台钓鲫鲤草鳊鱼 野钓鱼饵 腥藻香鱼饵五袋包邮
矶钓发展在日本源远流长,近二十年间产生了极多不同的流派及技术, 每一种技术均有一套其理论及目的,往往令从事矶钓的钓手无所适从,也产生了很多矶钓技术上的争议。为何会有争议? 因为矶钓的发展虽然百花齐放,但却欠缺了一个明确的基础理论及概念,每一种钓法都是钓手从实际作钓经验上因克服环境时作出改进以期达到钓人所想目的为依归,当新入门的钓手从事矶浮钓时并尝试各种钓法时,往往不能依靠基础理论去明白各种钓法的根本目的及原则。
  例如有很多钓友会经历过,例如:“我用丹锥钓不到鱼,但朋友介绍我用阿达利就中鱼了,阿达利真厉害!但是否阿达利就真的比较优胜?我是否放弃采用丹锥而从此转用阿达利并对此推崇备至?另外下一次当我用阿达利不中鱼但用双丹锥才会中鱼时我又是否从此转用双丹锥?”,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在钓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就算是一个很有经验的钓手也经常会遇到,年复一年在各种钓法中兜兜转转,到头来技术好像没有多大进步,信心也增加不了多少,反而家中的各种丹锥浮标钓具却越来越多。


  朋友,你究竟知不知道你在礁石上干什么?其实矶浮钓技术是否有一个根本的基础理论可以给钓人作参考,令自己明白在钓场上干什么,在技术层面上又要求什么?答案是有的,但好像从未将此等基础理论正式整合过,令矶浮钓好像中国武术秘笈般变成一种师徒相传,好像很复杂难明很多奥秘似的,其实只要一语道破基础理论,要在矶浮钓中取得进步何难之有?


  先说[层],层式钓【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如上述所讲是一种针对鱼群泳层的钓法,其中发展得较早及较成熟的是长标重铅短子线钓法,因重铅关系钓手不用顾虑钓组能否顺利到达钓棚问题,反而重铅往往能迅速将钓组带进钓棚直击鱼群,钓手对于控制钓棚深度十分容易,钓手于上礁后除选择钓点外,最先要考虑的是鱼群究竟在何种深度活动,应该采用何种深度钓棚,以期顺利钓取目标鱼,当无鱼就饵时最先要改变是钓棚深度除非钓手已对此种以层为主的钓法了如指掌,十分肯定鱼群泳层及钓棚深度没有错误。


  这要涉及到钓手对大自然及鱼群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以层为主的钓手,这方面必须首要地勤加努力,增加自己对大自然的认
识,将对层的技术尽量提升,这要涉及丰富的钓鱼经验,你会发现如果钓手是一个已经钓了多年鱼例如船钓或手绳钓的钓手对于掌握此种以层为依归的钓法十分容易上手,因为此等钓手因钓了多年鱼所以对每种情况下鱼群的深度都会有一个较明确的认知。

  好了,当钓手对层的概念及应用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后,假定他上礁后投下钓组多次而钓层无错但仍未有鱼讯时,他接着需要注意的是就是其它两个基础法则-[流]或[点],钓手无需同时将流与点同时加进层式钓法中作辅助,钓手只需将流或点其中一种法则加进层式钓法中作辅助,只要水中有鱼,中鱼的机会是很大的。


  总结以上,简单地说一个以层式钓法为依归的钓手于上礁后作钓时考虑的次序为1)钓层,2)流或点,3)其它特殊因素。因为如果连钓棚都错了,此种以层为基础的钓法根本不能发挥,钓了一整天后打龟也是必然的事。


  至于流式钓法,就是将钓组沿着各种流沟漂流,从而搜索鱼踪,其中发展得较早及较成熟的是日式漂流(Fukasa-富卡西)钓法,利用丹锥轻钓组长子线沿着流沟漂流,因钓组较轻,就算较微弱的流沟也能顺利利用乘流性比浮标高的丹锥带着钓组漂流于流沟间。因此钓手使用此种流式钓法时比较容易控制钓组进人流沟及改变钓组乘流性,此种采用流式钓法的钓手于上礁后钓点选择为首要之条件,必须要懂得选择有利于流式钓法的钓点方能事半功倍,什么是有利流式钓法的环境?简单来说钓场应该有较明显之流速,钓场无流则流式钓法较难发挥,另外必须细看流水,看清楚钓场有没有较明显之上述所谓的流沟,因为此等流沟乃是鱼群进场必经之路。


  当发现有流沟时钓手应该以此等流沟为首要攻击之目标,整合钓组时最先要考虑的是用何种适合乘流性及负重之丹锥,整合后随流沟放出以寻觅鱼踪,当无鱼就饵时除非钓手已对这种流式钓法的钓组操控十分熟练,否则最先要考虑的是究竟丹锥有没有随着真正的流沟而行进,有没有其它因素影响,例如风或海面因风做成跟流沟不同方向的浪涌等,针对性作出改进,以期发挥流式钓法这种以流为依归的钓法。当钓手在钓场上作出改进而鱼仍未就饵时,钓手就需要考虑层与点两个法则,将其中一个原素加进钓组中以期钓获目标鱼。


  总结以上,简单地说一个以流式钓法为依归的钓手于上礁后作钓时考虑的次序为1)流沟及其钓组操控,2)层或点, 3)其它特殊因素。 因为如果连丹锥都不能正确乘流而进,此种以流为基础的钓法根本不能发挥,钓了一整天后打龟也是必然的事。


  至于点,[点]式钓法就是将钓组成功走进[点]之内,将钓饵送到等待食物的鱼群面前,当中较有代表性的钓法就是[天狗],[双丹锥]及[负浮力钓法]。以上钓组均有一个共同点是钓组中负责探索[点]的浮波/浮标的残存浮力是很小的甚至是带有负浮力或带有不同程度的残存负浮力。钓手采用此种钓法比较容易探索出[点]的位置。钓手于使用此种[点]式钓法时首要追击的[点]通常都是带有吸入能量的[吸入流]。钓组设定的重点在于探索[点]的位置,以及发现后因应其吸入能量大小而作出适当修改。因此使用此种[点]式钓法时钓手首要留意[点]的形成及其动向与改变,一但发现[点]之位置,必须主动出击,达致速攻效果。


  钓手在礁上另外需要留意的是构成[点]的因素[流],只要有一条以上的[流]便会构成[点],而[点]正是鱼群聚集之处,当发现有机会构成[点]的地方,就要将钓组投进[点]附近的流沟,细心留意钓组到达[点]时的状态,注意吸入流的能量吸力大小,之后再整合钓组以期达致钓组能顺利沿着吸入流到达[点]的内部。


  当无鱼就饵时,首先要留意的是钓组表现,就是钓组残存浮力/残存负浮力与吸入流的吸力之相互关系,钓饵能否因此而表现自然随流而下到达鱼群面前, 在[点]中,鱼大部份是停在[点]中的中底部等待食物飘进来觅食的,它们习惯捡食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影响其晃动的食物,所以钓饵是否自吸入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点内的鱼群数目有一定数目时,因竞争问题它们是会提升觅食层以期能抢先吃得食物,尤其是以黑毛为甚,亲眼见过数目多时它们会集结在潮目位的上层抢食诱饵,做成水面好像沸腾一样。


  当钓手在钓场上作出改进而鱼仍未就饵时,钓手就需要考虑层与流两个法则,将其中一个原素加进钓组中以期钓获目标鱼。总结以上,简单地说一个以点式钓法为依归的钓手于上礁后作钓时考虑的次序为1)点的位置及其动向与钓组相互关系, 2)层或流,3)其它特殊因素。因为如果连钓组都不能正确地进入点的内部追击鱼群,则此种以点为基础的钓法根本不能发挥,钓了一整天后打龟也是必然的事。


  经过讲述以上三种矶浮钓基础理论后,如果你能够明白并再加思考,你就会发现差不多大部份的钓法都是从这三种基础原则中其中一种为本而以其余一或两种为副的,你现在可以自己思考例如阿达利钓组,00号浮波或者全游动钓组究竟是以点层流那一种原则为主呢?又或者是以后当看见一种新钓法时立刻便会明白此种钓组以何为本及以何为副,如何操控才能获得最起码之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钓鱼有约 ( 鄂ICP备13014821号-1 )

GMT+8, 2024-5-17 15: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