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5|回复: 0

武汉小吃系列之十三--- 豆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0 19: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配钓鱼饵料配方 台钓鲫鲤草鳊鱼 野钓鱼饵 腥藻香鱼饵五袋包邮

6 f% h7 z2 ~8 Y$ c- C+ [! K9 }/ m  u( v9 p, G4 O8 l
     谈起三鲜豆皮的来历,100多年前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那时,武汉有个姓杨的老板开了一家豆丝馆,一天下雨,豆丝没法晒干,帮工的厨子舍不得浪费粮食,就把做米酒的熟糯米和没卖完的杂细肉当馅,在锅里炕成了豆皮,端上餐桌,深受顾客欢迎。于是就这样,豆皮问世了。
     此说法不好考究,其实在我们湖北农村,四乡贫民为了谋生,用豆丝作皮,熟糯米加香葱作馅,逢赶集便挑到镇上去,用煎锅炕热了出售。这大概是最早的豆皮。
     武汉历史最久的豆皮是武昌五府口的“杨洪发豆皮”,距今已有150余年。“杨豆皮”由杨老板亲自下厨,外脆内软油重,很适合一般市民口味。杨豆皮后来又由光豆皮发展到什锦豆皮、三鲜豆皮。1937年,郭春山在汉口“美味春”甜食馆摆起了豆皮锅,不久,就亮出了“豆皮大王”的牌子,这大概是武汉第一家挂牌的豆皮馆。高金安也是一位做豆皮的高手,他14岁在花楼街“福寿图”甜食馆当学徒,跟店老板明摇狗学做豆皮,出师后,又在杨洪发豆皮馆当师傅。1936年,他在汉口“益寿居”甜食馆就对传统的豆皮做了大胆革新。两年后他又去了郭春山那里当白案掌作,豆皮制作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武汉小吃中,要算豆皮的制作极为精细。首先,要磨浆,把绿豆和大米分别浸泡34小时(大米浸泡时间还可长一些)。绿豆去皮,淘洗干净,与大米混合磨浆。其次是蒸糯米,把浸泡68小时的糯米洗干净,滤干,上甄。蒸好后,稍微放冷就下锅,加猪油,把点盐和温水共炒,使咸味、油味均匀,吃的时候才能既糯又香。
     三鲜豆皮的香味主要来自于馅,所以,馅的配制是整个制作过程的关键。先把鲜肉、猪心、口条、猪肚连同酱油、糖、酒、味精一起放在锅里煮。1小时后取出来与叉烧肉一起切成细丁。然后将已发好的玉兰片也切成细丁,放入油锅煸炒,并将煮肉时剩下的卤汁和冬菇细丁一起放入锅内,烧10分钟,再将上面说过的各种切好了的入锅混合,用猛火炒熟,到水分干了,起锅就成了豆皮馅。这还只有二鲜,另一鲜是虾仁,洗干净后单独放,冬季放细盐拌匀,夏季用细盐、水豆粉、蛋清与虾仁拌匀,放入热油锅中爆炒。
     最后是煎制,前面的一切都为这铺垫。豆皮的色泽是否鲜艳,外形是否美观完整主要取决这一过程。先用旺火把锅烧热,在锅内加一点点油,倒浆入锅,用大蚌壳摊平成薄薄的一层,马上打两三个鸡蛋,再很快摊平,盖上锅盖,用文火焖1分钟左右,开锅翻面,黄黄的蛋皮便紧贴锅底。然后,在豆皮上均匀撒上糯米、馅料、虾仁、和葱花,将豆皮叠上来,铺成方形,把馅包好,淋上一层熟猪油,把豆皮切成小块,迅速翻面,再浇上一层熟猪油,起锅的豆皮就油光亮亮、味鲜香醇了。假设顾客站在旁边看,一定会被娴熟的技艺深深吸引,被色香味具佳的豆皮谗得流口水。
“老通城”的豆皮
      说豆皮,不能不说“老通城”。“老通城”开业于1929年。老板叫曾厚诚,又名曾广清,汉阳人,年轻的时候当过蜜饯作坊工人、旅店茶房、戏园茶房头佬。此人善于交际,会做生意,别人就拉他合股开旅店。赚了点钱,他自己就在汉口大智路3号独资开了一家小店,因为小店紧靠城门,他取名“通城饭店”,意思是出了小店就可进城。他以卖甜食为主,经营豆皮、瓦罐鸡汤、莲子羹、汤圆之类。过去,这里离汉口火车站不远,又靠近租界,来往的人多,买卖倒还很好。可惜好景不长,日本人打过来,曾老板只得遣散厨师,闭门逃到重庆。抗战胜利后,他才赤手空拳回到武汉,找亲戚借了200元钱,重操旧业,并改“通城”为“老通城”,以示该店资格老,美味佳。1947年曾老板把豆皮高手高金安请来,专门以“三鲜豆皮”为特色风味。他还不惜花费资金在三楼装上“豆皮大王”的霓红灯,又在电影院和报刊上大登广告招徕顾客,可想而知,轰动效应就出来了,生意也就打开了,许多老食客干脆把老通城的三鲜豆皮简称为“老通城豆皮”。
     解放后,为发扬传统风味,老通城酒楼逐年扩大,几次改建,面积扩大到44百多平方米。上、中、下三层同时营业,城外还设有分店。值得骄傲的是,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视察武汉时,曾两次到惠济路老通城分店品尝过豆皮。其他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贺龙等来武汉时都品尝过豆皮,无不大加称赞。
     改革开放后,也迎来不少外宾和外地游客,但豆皮质量走下坡路。一位外地顾客写了一首打油诗:“千里迢迢慕名来,二两豆皮扫兴归;三鲜不知何处去,只见一片肥肉来。”就在老通城声誉下滑时,一个叫张斌的人走马上任了。面对舆论批评,他首先是聘请人才,他两次写信,又亲自登门,把年近古稀的豆皮二王曾延林从山东济南请了回来。张斌“三顾茅庐”,使曾延林老师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言传身教,使人称“豆皮小王”的曾宝桥等一批年青厨师挑起大梁。那时候,老通城日产豆皮5千到6千盘,品种还有虾仁豆皮、双冬豆皮、牛肉豆皮和蛋光豆皮等上10种。曾经“豆皮大王”的4个簸箕大的烫金字镶嵌在一块巨幅红匾上,在汉口大智路口赫然醒目。曾经这幅招牌在江西南昌、山东青岛、湖北宜昌和天门等地挂过。后来,张斌得病去世,加上其他原因。老通城慢慢淡化市场,楼下改卖通信器材,楼上营业状况大为萎缩,再加上修地铁拆迁等等,老通城的影子不知那里去了。
                               
8 N0 `/ F3 ~/ @, Y#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钓鱼有约 ( 鄂ICP备13014821号-1 )

GMT+8, 2024-5-2 10:2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