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5|回复: 0

名演员为何怕上春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13: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配钓鱼饵料配方 台钓鲫鲤草鳊鱼 野钓鱼饵 腥藻香鱼饵五袋包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到岁末,与大街小巷各式餐馆十分醒目的“预订年夜饭”的广告一样,央视春晚这道全民的“年夜饭”受到普遍关注。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各种消息爆料,例如赵本山会搬出一个什么样的小品、姜昆会演一个什么题材的相声;而今年大家的话题除了对节目的猜测,还集中在哪些名演员拒绝上春晚。据媒体报道,陈佩斯、宋丹丹已明确拒绝了春晚剧组的邀请。韩红面对春晚邀请时提出的要求是:宁可不露脸也绝不唱联唱。   这些名演员不上春晚,让喜欢他们的观众多少有些遗憾。但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原因何在呢?   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就像是一部“造星机” ,每年都会有一些年轻演员因春晚而一炮走红,一批新作被人们津津乐道。例如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母亲》 、毛阿敏的《思念》 、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被传唱得家喻户晓。相声节目如《虎口遐想》 《五官争功》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等成为经典。而近几年,春晚的歌曲如昙花一现,再没有传唱久远的歌曲出现;相声、小品虽说褒贬不一,但总体说来还是褒少贬多;舞蹈节目演出阵容强大,服装艳丽,但只是“看起来很美” ,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之因此这样,笔者认为,都是春晚太不尊重原创惹的祸。艺术之因此有类别,完全是因其独特性使然。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例如,相声是幽默的艺术,需要一定的铺垫,才能抖出“包袱”引人一乐。而春晚则要求表演者从上台便要多少分钟内让观众笑N次。歌曲也是如此。一首歌要能流传,除了词曲的成功之处外,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包括对行腔、吐字、力度的细微处理都会体现出演唱者的别具匠心,所以很多歌曲的走红往往与它的首唱者联系在一起。而近几年春晚推出的“歌曲联唱”形式,将一首歌拆开几个人甚至是十几个人演唱,每个人功力不同、音色不同,一人一句,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近几年春晚没有好歌出来,与此不无关系。与此相同的还有舞蹈,几乎就是渲染气氛的代名词,哪有这门艺术的独立精神呢?因此也就没有了几年前像《千手观音》那样让人眼前一亮、观之难忘的作品。相对而言,杂技、魔术类节目也许是由于竞技性太强,无法“肢解” ,因此保持了这门艺术的独立性,反而成为近几年春晚的亮点。   于是产生这样一个悖论,春晚的演出队伍越来越庞大,而名演员却越来越怕上春晚。宋丹丹自2008年后就再也没上过春晚,她说自己的身体不适,并坦言上春晚太“累心” 。她说:“现在的观众笑点高了,每天能从网上、手机上看到那么多笑话,而大家也比以前更幽默了,我们却仍然要在几分钟内让观众笑30多次,那给演员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让我很焦虑,我现在已经无法负荷了” ;韩红说起不愿参加春晚的原因,“一个是我的声音放在联唱不适,第二个是我这身形和别人站在一起也不搭,不好看啊! ”   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平台,春晚无疑是演员迅速出名的舞台,因此大家挤破脑袋地想挤进去,哪怕只露个脸、唱一句歌也要千方百计地去争取。为了“照顾”更多的“关系” ,才产生了“歌曲联唱”这样的形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才有了把“笑”进行量化指标的做法。但这些不尊重艺术规律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试想,假设将韩红独唱的《青藏高原》或《天路》也安排成联唱,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春晚早些年就采取了联唱的形式,哪还会有殷秀梅、毛阿敏、费翔的“脱颖而出”呢?
  有人说现在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因此春晚也越来越难办。这话不假。看看京城各种剧场演出的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演出要多火有多火,有时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因此名演员的底气也很足,不愁演出没人看,上不上春晚也无所谓。陈佩斯便对他的粉丝说,想看我的戏就到剧场来吧。他的《托儿》 《老宅》 《阳台》等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即将推出的新戏《董生与李氏》也让人充满期待。因此有人说不要把春晚太当回事,就是一晚会,有热闹劲就够了。但笔者认为,春晚毕竟是国家大台举办的综合性的文艺晚会,不能不对它的艺术含量有所要求,若无这一点,春晚岂不是缺了“魂” 。为此,希望春晚对艺术规律放尊重些,对原创放尊重些,让2012年的春晚,多一些精彩,少一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钓鱼有约 ( 鄂ICP备13014821号-1 )

GMT+8, 2025-5-12 07:35 , Processed in 0.083011 second(s), 20 queries .

返回顶部